政务信息2009年第26期


马村乡马南村依托农民经纪人 做大做活蔬菜产业 近年来,马村乡马南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完善农村经纪人机制,依托本村蔬菜经纪人,引导农户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日趋完善,经济效益得到凸显。至目前,该村已建成蔬菜大棚300多座,每座大棚直接经济效益达8000多元,菜农人均增收近800元。该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宣传引导,有效提高群众种植积极性。一是宣传发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召开广播会、制作宣传展板、悬挂条幅、粉刷标语、散发宣传页等途径,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二是示范带动。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对具有蔬菜种植经验的农户进行调查摸底,建卡立档。并选取示范典型,在各村设立咨询台,组织召开现场会、演示会,采用现身说教、算账对比等形式,激发群众蔬菜种植积极性。三是政策推动。出台优惠政策和制度,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蔬菜大棚新建改建的有利时机,帮助菜农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积极协调农信部门为种植户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发展资金缺口等难题。 二、健全服务机制, 运用现代化模式壮大产业实力。一是强化招商引资。重点推介蔬菜生产项目,引进蔬菜生产、销售、贮藏、保鲜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主动联系本村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目前,该村动员在广州创业的蔬菜经纪人王志豪,投资200多万元,在本村建成占地30亩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个,并新建集冷藏、储存为一体的冷藏库1座,辐射带动本村70多户农户集中连片发展大棚种植。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协调农业、农技部门选派技术骨干上门指导、免费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聘请外地专家及经验丰富的种植户到该村建立试点、传授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本土技术员和蔬菜种植户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引进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至目前,共举办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200余人次。三是推广规模种植。推行“五统一”的种植模式,即在蔬菜生产上,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应投入品(肥料、农药)、统一种植技术规范、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打造反季节蔬菜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区域化种植经营。四是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以“精细包装、品牌销售”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的知名度,突出“一村一品”,加快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大棚蔬菜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三、畅通销售渠道,壮大一产带动多产发展。一是提升产品质量。普及双膜保温、配方施肥、茄果类蔬菜的嫁接培育、高垄栽培等实用技术,实现“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推动全村蔬菜产量、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二是搞活市场对接。整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蔬菜种植协会,充分利用本村信息化网络平台,摸准市场需求,为规模种植户提供市场信息、气象预报等服务,合理确定种植时间、种植品类,确保蔬菜成熟期与市场需求高峰期相一致。同时,依托经纪人公司与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蔬菜需求单位及批发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签订购销合同,并坚持在收购上按质论价,切实做到诚实可信,确保蔬菜销得出、价格好,解除种植户后顾之忧。三是多产促农增收。构建纵向相通、横向相连的绿色蔬菜农业服务网络,带动蔬菜从种植向储销、运输等环节延伸,环环相扣、环环增值,形成从传统种植扩展到终端市场,终端市场促进科技种植的产业链条。并建成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吸纳本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从事蔬菜加工、包装、运输等多种产业经营,既提高了蔬菜产业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扩大种植面积,有效提升新村发展实力。一是选取蔬菜种植经验丰富、发展意愿强的蔬菜种植大户为示范户,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鼓励种植户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等途径,建立大棚育苗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大户带动。二是实行包户、包产制度,技术指导组分包示范户,技术员分包示范棚,发挥技术特长,建立一批示范棚,带动一批示范户,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采用培训指导和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组织专家、技术员深入田间大棚,重点解决蔬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介绍新优品种,传授新技术,帮助菜农结合生产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示范带动模式。四是鼓励引导农户科学建设大棚,提高大棚利用率,变季节性单一品种栽培为长年多品种栽培,变一至两茬到多茬,不断扩大面积、增加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