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2008年第70期


侯集乡突出抓好“五个一”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侯集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抓好了“激活一个好意识、打造一个好环境、培育一个好产业、营造一个好氛围、建立一个好机制”五个方面的工作,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推动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 一、深入宣传发动,激活一个好意识。农民群众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主要参与者。该乡始终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召开班子会、党员干部会、村两委会、群众代表会等不同层面的会议,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并把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作为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远程教育、定期培训等方式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实地参观县内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地感受各地的新农村建设热潮和新农村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好处,从而使广大干群在思想上实现了从“要我建”向“我要建”的重大转变,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打造一个好环境。该乡紧抓我县扶贫开发、驻村帮扶和大学生村干部等一系列工作机遇,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群众筹措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今年以来,该乡累计筹资1000多万元,新修水泥路55公里,全部示范村和70%的试点村实现了“户户通”;安装路灯180盏,栽植各类绿化树1.5万余棵,高标准建成休闲娱乐广场5个,街心花园4个,安装健身器材42件;修建下水道1.2万米,建沼气池1600多个,95%的行政村都建成了便民超市和村级卫生室。至目前,芦郭村新规划两层8间的文化大院主体工程已建成,安全饮水工程和占地10亩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吴庄村占地5亩的文化广场正在建设,并新修村内主干路500米;东莲花村新修村内主干路1500米。同时,该乡还组织各村围绕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针对私搭乱建等行为,积极开展村容村貌专项整治活动,累计组织义务人员1.3万人次,拆除残墙断壁和猪牛栏等乱搭乱建建筑7000多平方米,清除柴草垃圾1.8万多方、卫生死角3000多处,治理坑塘9个,新建垃圾池15个,刷新墙壁1.6万平方,使全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并指导各村成立卫生监督队,对村内垃圾和秸秆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不良现象进行监督,在全乡进行通报公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积极实施龙头带动,培育一个好产业。该乡充分发挥传统畜牧养殖业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并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全乡养殖业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目前,该乡已形成了以河北街为中心的牛羊养殖基地,以闫刘、余庄、大岗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以小裴城、东小张为中心的肉鸡养殖基地。闫刘村规划的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可达3万头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乡已培育养殖大户402户,年出栏生猪10万多头,牛羊2万多头,家禽30万只,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600多元。同时,先后招引投资1800万元的远方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的全森木业公司、投资4500万元的恒泰粮油储备库等项目落户该乡。 四、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好氛围。该乡以文明信用村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卫生模范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一系列评比活动,对广大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形成了尊老爱幼、诚信守法、开放进取的新型乡风。同时,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指导示范村成立秧歌队、腰鼓队等各类文体组织,自编自演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娱乐节目,引导群众倡树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并寓教于乐,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五、加大奖惩力度,建立一个好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该乡明确提出“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工作思路,选取一批新农村建设较好的村庄作为典型,大力进行表彰和宣传。同时,组织各试点村相互参观、对比,吸收好的经验,加快本村建设步伐。并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设立新农村建设单项奖,明确奖惩,强化督导。至目前,该乡已组织班子成员对全乡18个重点整治村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导讲评,对行动较好的村进行奖励,对落后村进行诫勉谈话,通过奖优罚劣、彰先启后,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