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2010年第48期


马村乡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致力壮大乡村经济 近年来,马村乡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强力实施蔬菜兴农战略,鼓励群众不断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及时为菜农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全方位服务,走出了一条蔬菜发展的新路子。蔬菜产业逐步成为了该乡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该乡已形成了以许泌路、马章路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区,发展蔬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其中今年新发展蔬菜大棚200座,每座大棚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0元,菜农人均增收近1000元,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做法: 一、强化宣传引导,转变观念认识。一是宣传发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召开广播会、制作宣传展板、悬挂条幅、粉刷标语、散发宣传页等途径,引导群众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种植。二是示范带动。针对大部分农民没有种植过大棚蔬菜,加之种植蔬菜大棚一次性投入大,心存疑虑的情况。该乡选择在段窑村率先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60亩,精心培育蔬菜种植示范大户,通过大学生村干部的领带,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多。仅今年以来,驻段窑村大学生村干部发展大棚2座,小寨村大学生村干部发展大棚2座。三是学习推动。大棚蔬菜种植,是一项效益好、见效快的高效产业。为尽快将蔬菜这项富民产业发展起来,乡党委、政府专门组织部分机关干部及村组干部赴周口、山东寿光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让考察干部深受启发,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为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健全保障体系,提供多种服务。该乡积极探索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服务保障体系,着力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流通、信息、金融、品牌建设、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和土地流转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一是资金投入体系。近年来,该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蔬菜种植的扶助资金,共争取到60万元,专门用于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充分调动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该乡积极协调信贷部门对建棚户进行贴息贷款扶持,解决建棚户的启动资金问题,并且创造性地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农户建棚积极性,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二是科技支撑体系。以高校为依托,寻求技术支持。该乡依托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等农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系,寻求广泛的技术支持。目前,河南农科院已有2名教授,定期到乡里为农户指导,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乡还以农民培训为抓手,大力推广科技入户工程,以各村的远程教育为依托,定期开展蔬菜种植管护、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培训,每年培训农民3500人次以上。三是合作社服务体系。该乡组织5户蔬菜种植大户成立了“四季鲜”蔬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统一与蔬菜加工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同时建立并完善散户与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蔬菜产业发展成果。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发展步伐。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和制度,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蔬菜大棚新建改建的有利时机,帮助菜农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大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合作社引进蔬菜生产、销售、贮藏、保鲜等“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提供信息、资金等帮助。目前,马南村蔬菜合作社根据乡政府提供的信息,联系到广州创业的蔬菜经纪人王豪,投资200万元,在本村建成了占地30亩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1个,并新建集冷藏、储存为一体的冷藏库1座,辐射带动本村70多户农户集中连片发展大棚种植。 四、扩宽销售渠道,解决后顾之忧。一是请进来。充分发挥本乡在职人员信息通道作用,通过打电话、发传真、寄邮件等方式加强与外地客商联系,大力宣传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品种、产量及质量。二是走出去。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及蔬菜种植大户到外地蔬菜销售市场进行实地考察,拓宽种植农户视野,改变思想观念,从过去等、靠的思想转变为自己想办法主动销售。目前,专业合作社与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蔬菜需求单位及批发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签订购销合同,并坚持在收购上按质论价,切实做到诚实可信,确保蔬菜销得出、价格好,解除种植户后顾之忧。 (马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