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实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经济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章 “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主线,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全县“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4亿元和15518元,是2005年的2.1倍和2.3倍,年均增长13.7%和18%;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93亿元和2.39亿元,是2005年的2.8倍和2.5倍,年均增长22.7%和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5%。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持续不断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6.3∶54.3∶19.4调整为21.0∶62.7∶16.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7.6亿元、52.7亿元和13.7亿元,年均增长11.6%、20.9%和7.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预计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4亿元,年均增长22.6%。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由2005年的280家增加到4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4家增加到99家,超亿元企业由11家增加到22家,培育出年纳税超千万元企业4家,超百万元企业10家,工业经济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产运营。“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县外资金327亿元,其中省外资金78.48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810万美元。五年累计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335个。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74.5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31.2%。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累计投入5.6亿元,实现道路、电力、给排水、热力、燃气、电讯和土地平整“六通一平”,区内“五横四纵”道路网络已经形成,总里程达25公里。永银化工、金大地二期、贝迪高温等一批项目相继入驻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已达54家,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6亿元,新修了南环路、北三环、青岛路、深圳路南段、新西路,改造整修了人民路、高速公路连接线、解放路、二环路、北京路等城区道路25公里,建设了城市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县医院病房大楼、中心汽车站等一批重大设施工程,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电网投资不断加大,累计投资3.5亿元,建设了乔庄、张场、董庄等6座变电站。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水榭花都、天元新城、凤凰城等一批标准化小区。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培育出北舞渡镇、吴城镇、孟寨镇等一批特色城镇,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3%。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初步培育出保和二郎、北舞渡鹿庄、孟寨下澧等一批强村和试点示范村,示范村总数由2006年的16个发展到101个,建成市级示范村44个,新农村建设工作连年保持省市先进位次。舞泉双庙社区已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社区,孟寨沙澧花园、北舞渡贾湖等农村新型社区初具规模。舞泉镇西蔡、张楼、牛市口等城中村改造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五年投入扶贫资金3475万元,完成71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田水利设施更加完善,新打机井3065眼,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14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13.17万亩。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6002.9万元,共解决12.71万人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新修改建各类公路600多公里,全县公路里程由2005年的1075公里提高到1375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10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连年攀高,2010年达到55.1万吨;蔬菜、烟叶、食用菌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造林质量明显提升,林网控制率达到96.1%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26.5%。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795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4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0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8.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土地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29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省林业生产先进县等163项省级荣誉称号。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的时期,也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舞阳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中原经济区主战略的实施。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加大对中部地区新型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一系列推进中原崛起的政策措施,为我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是发达地区产业加速转移。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为我县充分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水平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是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建设。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实施。我县已纳入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有利于我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食品工业优质原料基地。
四是我县发展动力强劲。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通过深入推进大招商、大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的后续效应逐步显现,盐化工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更加有力,产业集聚区框架初步形成,盐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些都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整合资源、跨越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全县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人心思进,各级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成为舞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可靠保证。
二、“十二五”期间舞阳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调整生产力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全国各地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省内各县区都在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各展所长、竞相发展,舞阳作为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不够强的县,发展压力明显加大。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扩规模,强总量,更亟待调结构,上水平。
三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目前我县产业结构的能耗基数较低,环境容量有限,节能降耗的空间及潜力相对较小。随着以盐化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能源、土地等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镇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尚须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随时可能出现。
综观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县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全县上下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分珍惜并抓住用好各种新机遇,充分发挥优势,锐意开拓进取,努力在“十一五”良好的发展基础上,推动舞阳“十二五”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重大契机,以富民强县为中心任务,以增加财政收入、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坚持工业强县、项目带动、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舞阳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始终保持经济提速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强力招大商上大项目。进一步提高招商的质量和效益,做到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中心,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重点的理念。加大投入,常抓不懈,大上、快上一批大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打牢发展基础,提高发展速度,增强发展后劲。
着力提高创新发展能力。要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投入,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
统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营造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继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社会和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章 发展定位
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全市建设“一区两城一中心”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着力打造“一个基地”,突出“两区建设”,实现“三个翻番”,努力把舞阳建成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打造“一个基地”。 即打造全省重要盐化工基地。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全省四大盐化工基地的重大机遇,坚持围绕盐矿资源做文章、下功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盐化工产业开发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快速提升盐化工产业规模,提升竞争力、知名度和影响力。
——突出“两区建设”。即着力建设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舞北新区。建设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项目入驻的重要载体,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招引项目,强化功能构建,使其成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产城一体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和经济增长极。建设生态宜居舞北新区,坚持把舞北新区建设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拉大城区框架,拓展城市规模,膨胀城市人口,致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备、宜居宜业新城区。
——实现“三个翻番”。就是通过“十二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力争使我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市规模(城区面积、城区人口)实现翻番。
第五章 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按2010年价格计算,力争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7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盐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竞争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制盐能力达到380万吨,各类盐及盐化工产品产能达到86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区面积力争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力争达到2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
——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增强。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卫生、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文化、体育等事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三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工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总产值达到4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第六章 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盐化工基地
充分发挥我县盐矿资源优势,依托金大地、永银、中盐等企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精深加工,围绕盐、氯碱、纯碱及其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构建以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特色盐化工产品为核心的盐化工产业链,形成以盐及盐化工产业为主,服务业配套发展的盐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全省重要盐化工基地。“十二五”末,力争我县盐化工及下游产品企业达到8家以上,卤水开采4000万标方以上,制盐能力达到380万吨,各类盐及盐化工产品产能达到86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实现利税18亿元。
第七章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机械加工业。发挥毗邻舞钢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依托长江车业、四方钢板、鼎辰重工等重点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努力打造我县机械制造及钢材加工产业集群。“十二五”末,机械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利税8亿元。
食品业。充分利用我市“中国食品名城”名片,依托奥克啤酒、佳源乳业、富平春酒业等重点企业,推进食品工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十二五”末,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利税3亿元。
建材业。大力支持冠军瓷业、华裕水泥等重点企业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十二五”末,建材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利税5亿元。
纺织服装制鞋业。紧紧抓住“两个转移”机遇,以宏福制鞋、东方刺绣等企业为依托,利用优惠政策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舞投资兴业。“十二五”末,纺织服装制鞋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利税3亿元。
造纸及包装业。加大银鸽纸产、申鑫特种纸业等重点企业技改上项、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纸和特种纸。“十二五”末,全县纸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总产值25亿元,利税3亿元。
第八章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机遇,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着力招引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来我县投资或进行战略重组,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
第九章 争创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
以建设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为目标,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发挥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突出产城互动发展,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节约集约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全县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有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区。加大投融资力度,进一步加快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引导高效益、高科技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十二五”末,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税收10亿元,就业人口达到3万人。
第四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农业发展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
第十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壮大特色种植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杂粮,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优质新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烟叶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扩大林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的申报工作,形成原产地农业品牌。
大力发展畜牧业。以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中心,支持规范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水平。大力调整畜禽结构,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禽类的养殖规模。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程,显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畜产品安全监测功能。“十二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加快三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1、优质粮食种植基地。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2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
2、优质烟叶种植基地。以保和、孟寨、章化等乡镇为重点,培育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大力发展优质烟叶种植,着力打造连片产业带,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
3、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依托双汇产业化工程,以辛安、吴城、九街、舞泉、孟寨、莲花等乡镇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张规模,开拓市场,增强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十二五”末,全县标准化养殖场达到600个以上。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为目标,强化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开发。重点培育以佳源乳业、兴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建立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产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二五”末,省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30家。
完善农业流通体系。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农资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中高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各类运销中介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十二五”末,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农产品流通体系。
提高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采取设立扶持资金、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融合,提高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家。
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培育特色,突出发展蔬菜、花卉、林果、烟叶、水产、休闲观光农业、优质高产粮食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在文峰、保和、孟寨三个乡镇规划建设3—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五、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加快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成4个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
第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强化示范点建设
继续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筛选一批基础条件好、辐射范围广的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建设新型社区,促进人口集中居住。“十二五”期间,培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4个,新建市级示范村30个。
二、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整体面貌。加强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十二五”末,农村户用沼气达到6.5万座,沼气普及率达到45%。
三、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发展喷灌面积1.5万亩。加快县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分中心建设,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站台综合保障能力。
第十二章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网络,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民工培训中心,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民工向技术工的转变。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回归工程”,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招商投资的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十二五”末,确保全县转移劳动力总量达到1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
第十三章 加快农村制度创新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离农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退出及补偿机制。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动基层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第五篇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建设舞北新区和改造提升老城区为重点,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以城乡建设各类规划为蓝图,以加大户籍改革力度为动力,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宜居、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城区,加快构筑“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框架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健全、城乡社会安定、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十四章 建管并重 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
一、加快建设舞北新区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全面启动舞北新区内公益服务、行政办公、生态宜居、金融商贸“四区”建设,开工新建北四环道路,完善北三环道路,将南京路、宁波路、深圳路、珠海路等道路向北延伸至北四环,构筑新城区基本道路框架。建成电力调度大楼,配套建设区内教育基础设施。完成体育馆和体育广场建设,加快县直及驻舞有关单位的退老城入新区建设工作。“十二五”末,新区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新增人口3万人,初步建成生态宜居新城区。
二、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步伐
全面完成舞泉镇西蔡村、张楼、牛市口村和文峰乡李楼村、泰山庙村以及辛安镇老蔡村、大邢村等城中村改造任务。完成对原体育场、东大街菜市场及其周边的旧城改造。加快污染大、高耗能企业从老城区向产业集聚区搬迁步伐。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垃圾处理渗滤液项目,续建城市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扩建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工程,实现城区排水管网全覆盖。在县城城区主干道,新建和改造城区垃圾中转站5座、公厕20座以上。加快城区中低压天然气管网建设进度,城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80%以上。配套新建、扩建中小学校,提高城市义务教育承载能力。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逐步拓宽保障范围。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县医院病房综合楼。突出抓好城市环境美化工程,搞好城区绿地、广场和街心花园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建成市政广场、宁波路北段小游园。新建人防工程1万平方米。“十二五”末,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四、加强城市管理
健全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大打击违法建设力度。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城市管理,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城市管理和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广泛发动市民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居委会组织,合理设置社区服务网点,优化配置社区服务设施,增强社区服务业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五章 加快小城镇建设
把推动小城镇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节点,提升规划标准,加快繁荣产业,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突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快重点镇建设,逐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的重点镇,不断增强其承接城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北舞渡镇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和商贸重镇,吴城镇着力建设工贸重镇,孟寨镇致力打造工业重镇和旅游名镇。其它乡镇也要依托自身优势,完善提升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北舞渡镇区人口要达到2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吴城镇、孟寨镇、莲花镇镇区人口要达到1.5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其它乡镇镇区人口要分别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
第十六章 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快县乡道路的升级改造步伐,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实现建养并重、群专结合、分级管理。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实现村村通班车。加强路政管理,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通畅能力。“十二五”期间,新修改建大修农村公路500公里以上,实现50%的自然村通水泥路或油路,新建改造桥梁25座以上,新建设计年运量600万吨的货运物流中心1个。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充足完善、安全高效、稳定清洁的电力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110KV变电站2座,全县最大供电能力达13.3万千瓦供电负荷,年可供电量达7.3亿千瓦时。
第六篇 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相结合,培育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加快商贸流通、旅游、交通运输、餐饮、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第十七章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以增强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为核心,加快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2个商业功能区:东大街商业功能区、人民路商业功能区;3个社区服务便民市场:以水榭花都、西城花园、贾湖文化广场为中心的社区服务便民市场;改造提升和规划新建10个专业市场:上海路服装市场、北京路电子通讯市场、解放路建材市场、商贸城水果市场、中山路信息服务市场、新西路文化市场、张家港路汽车配件市场、深圳路二手车市场、海南路摩托车市场、解放路机电市场;规划建设三个物流园区:解放路物流园区、集聚区物流园区、商贸城物流园区。
第十八章 大力发展以贾湖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做好“舞阳旅游总体规划”。充分挖掘舞阳文化和历史积淀,整合各种文化要素,依托贾湖文化开发建设,重点发展贾湖文化旅游,打造以贾湖遗址为中心,以城隍庙、周汉故城、狄青湖、樊哙墓、阿岗寺、山陕会馆等为依托的县域旅游圈。建设贾湖遗址生态公园、北舞渡古镇历史文化景区、盐浴文化旅游景区、县城风光旅游景区四大景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加大旅游业资金投入,搞好旅游形象设计和品牌推介,争取将舞阳旅游景点纳入全国、全省精品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全县旅游业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
第十九章 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优化房地产开发环境,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发挥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优化住宅供应结构,确保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保障性用房供给,支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建住房面积70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第二十章 发展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金融业
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舞设立分支机构,开拓业务。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工作,不断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拓展租赁、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拓展理财、个人消费信贷和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
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运用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电子政务,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发展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加快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法律、会计、技术、信息、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专业优势的骨干中介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
第七篇 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与外部优势主导产业的链式对接,力争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十一章 实施引资带动主战略
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全县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核心,引导项目向集聚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介舞阳,提升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进招商方式,强化专业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招商方式,务求招商实效。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并重,提高招商质量,着力招引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资源损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争取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上级政策性项目和资金。
第二十二章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着力引进和新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大地二期后续项目、永银盐化工烧碱和PVC生产、中盐60万吨真空制盐、长江车业、宏福制鞋等重点项目,力争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十二五”期间,拟安排重点规划项目40个,总投资260亿元以上,计划完成投资23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0个,总投资240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20亿元。重点做到“三个一批”:一是筛选、谋划一批。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为核心,积极谋划盐化工、机械、纺织服装、食品等项目;加大项目筛选论证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规划。二是争取、引进一批。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积极争取一批得到国家、省、市支持的项目。抢抓产业转移契机,重点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三是开工、实施一批。着力抓好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工作,加强项目监管和服务,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继续完善综合服务、协调机制,创优投资环境。
第二十三章 扩大对外贸易合作
研究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积极调优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整合外贸资源,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企业知名品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强外派劳务人员培训,促进我县外派劳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十四章 优化发展环境
健全完善优化环境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优化环境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以建设高效行政服务机制为载体,深入开展争创高效服务型机关活动。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效能监察,减少行政审批环节,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治理“四乱”力度,依法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八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牢固树立绿色、节能、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五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重点打造生态农业、盐化工、食品加工、造纸及现代物流业五大循环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为载体,以优势行业为主导,形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淘汰或节能改造。“十二五”末,全部完成低效锅炉、窑炉、变压器等更新改造,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电力、盐化工、建材、造纸、纺织等高碳排放产业,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措施,有效利用财税、价格、投融资等机制,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六章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确保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71.6万亩以上,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1.6万亩以上。实行更严格的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本着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原则,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项目投资强度、建设密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土地潜力,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综合治理空心村,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积极开发荒地、荒沟等未利用地。
二、有序开采盐矿资源
制订盐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继续开展盐矿勘探工作,扩大可供开采面积。合理有序开采盐矿资源,探索实行集中采卤、供卤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盐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淘汰耗水超标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实施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地表水,遏制超采地下水。切实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第二十七章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一、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
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绿色清洁工业。严格执行新建工业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禁新建、改扩建污染型项目,防止工业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燃料含硫量,全面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有效治理工业、交通、建筑业的噪声和扬尘污染。建立长效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面落实“村组保洁、乡镇收集、县级运输、集中处理”机制。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地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确保水质安全。积极拓展各种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对废物实行集中利用处理。“十二五”期间,完成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处置率力争达到100%。
二、加强生态保护
加大农村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二五”末,全县种植绿色农产品2万亩以上。加强城市绿化、农村绿化和林业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十二五”期间,力争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县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无害化率达到100%,县内污染物处理率达到85%以上。
第九篇 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深入实施科教兴舞、人才强舞战略,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第二十八章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十二五”期间,主要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开发研制新技术、新产品,构筑与我县经济密切结合的产学研创新开发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十二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第二十九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一、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二五”末,全县“普九”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0%以上。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功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舞北新区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满足适龄学生就学需求。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巩固“全省职业教育强县”创建成果,重点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调整高中阶段生源结构,“十二五”末,全县职教招生规模不低于3000人,在校生9000人以上。突出农民工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级技工。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逐步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积极创新教育模式
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学校之间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县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捐资助学。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十章 加快人才资源开发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造就精干、廉洁、高效的党政人才队伍,具备创新精神、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队伍,技能化、实用型的乡土人才队伍,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完善选派党政干部、企业员工、技术人员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制度,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第十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和谐舞阳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
第三十一章 努力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做好大学生、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就业工作。开展岗前职业培训、在职技能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每年新增就业人员8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第三十二章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等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立健全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全民医保。“十二五”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形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适当提高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加强福利院、老年公寓、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强化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十二五”期间,建成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司法民事调解中心。
第三十三章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加大卫生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成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马村卫生院新病房楼等项目。强化医疗队伍学习培训,提升医疗救助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遏制性别比失调,增强出生人口质量。继续实施新农合、免疫规划等惠民政策。“十二五”末,全县持续稳定新农合参合水平,一类疫苗接种率95%以上。
第三十四章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贾湖文化”和“舞阳农民画”等文化产业,提高舞阳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搞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力争形成“舞阳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舞阳县文化馆、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剧团排练厅、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农民画院。14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站,39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加大贾湖遗址、周汉故城等一批重要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力度。力争申报大岗遗址、山陕会馆、阿岗寺遗址、城隍庙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建设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对全县418处文物保护单位树标立界。大力发展社区、乡村、家庭文化,搞好图书配送、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活动。完善体育场馆和体育活动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三十五章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以全面提高居民素质为核心,营造团结互助、礼貌谦让、诚信正直、敬业进取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畅通信访渠道,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加大安全生产监察力度,防止和减少各类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会防控网络建设,广泛持久开展平安建设创建活动,打造“平安舞阳”。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团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第十一篇 推动体制创新
第三十六章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打造法制型、服务型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程序。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财政税费、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
第三十七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联合、并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
第三十八章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基层服务性民间组织。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十九章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提高投资效率。对公益性设施、高新技术项目,在土地供应、税费征缴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其扩张发展。